9月13日,2023-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考古发掘报告:石制品研究》(英文版)开题报告会在北京联合大学3A楼五层第二会议室举行。该项目由我校黄宗英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申报,黄宗英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常红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际合作与出版部主任夏侠及项目主管辛晨编辑,报告会专家组组长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任虎林,课题组专家成员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常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然,原著作者冯小波教授,课题组成员以及我校翻译学骨干教师共二十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合影
常红梅祝贺黄宗英教授获批我校第一个国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指出该项目的获批标志着北京联合大学在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是我校外语与考古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将有助于推动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夏侠主任强调,冯小波教授的著作《学堂梁子》实证了距今一百万年前中国远古人类创造的辉煌文明,尤其是其中的手斧研究证明了中国手斧比欧洲手斧要早20万年,推翻了中国无手斧的观点。校科技处副处长劳凤学教授表示表示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实施,积极配合出版社协助团队高质量完成译著,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研究。
任虎林教授主持了开题报告会的答辩环节。专家组成员听取了项目主持人就选题意义、团队建构、翻译策略、样章翻译、推广宣传等项目申报内容的汇报。黄宗英教授感谢原著作者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他的信任并推荐他为该项目负责人。黄宗英认为,原著是一部融合了西方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进行全新的文化定位,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资料之一,意义重大。项目团队建构中的国际组合是一个亮点,不仅有英语母语国家资深教授作为终审,而且有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博士张然教授作为项目专家,从语言和专业两个方面保证译著质量。同时体现了我校国际合作的成果,我校与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的合作始于2018年杜伦大学—故宫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在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考古论坛”。在AI智能翻译时代,中华学术精品外译仍然应该坚持形式与内容相互契合基础上的对等翻译,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以及表达习惯不同,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问题。该项目将严格按照申报书计划实施,责任到人,2025年9月完成译作初稿。项目翻译过程将采用翻译平台管理,开展考古文博英汉双语的语料库建设,支持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工作。
黄宗英教授汇报
原著作者冯小波教授强调,原著所记录的“郧县人”人头骨的考古发现,作为1990年当选的“七五”期间和当年双“十大考古发现”,推翻了中国远古文化“西来说”的观点。他承诺将在计划时间内将原著压缩到40万字以内,原著的翻译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十分契合,而考古文博术语语料库建设对未来国际传播意义重大。项目专家张然教授回顾和展望了北京联合大学与杜伦大学在考古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历程和设想,对自己能够参与该项目研究深表荣幸,并表示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实施,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硕士李栖梧老师一起在中英文考古术语的翻译校对等专业工作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了项目负责人的开题汇报,就翻译团队如何满足该项目对译者具备考古学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术语等方面的要求、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AI智能翻译软件、如何建设考古文博英汉翻译语料库等学术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答辩,并且与课题组成员以及学校翻译骨干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开题报告会答辩与讨论
专家组组长任虎林教授总结认为,此次开题报告会各项内容计划均符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开题要求,课题组态度认真严肃,治学严谨,高效严格,不仅展示了北京联合大学在中华学术外译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追求,创造性地推进了学校与国际名校和优秀出版单位的科研合作,也为学校外语学科建设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开创了一个新的赛道,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