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联大新闻详情

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在京举办

更新时间:2023.11.21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点击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齐泽垚)“结合陶文、城址及其他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等,可以确认周原遗址即古公亶父迁岐之地,金文中的‘周’地、西周王朝的都城之一——《封神演义》中的‘西岐城’。”11月19日,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在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讲授《考古周原》考古公开课时展示了周原考古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作《考古周原》考古公开课讲座

会场

雷兴山回顾梳理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原考古四个阶段的工作规划、工作目标、发掘收获、研究成果等主要内容。他对新时期的周原考古成就予以了重点介绍。2012至2018年,周原考古队完成了大周原遗址范围内的全覆盖调查,明确了先周早中晚期文化分布范围,并分别对各时期先周文化分布范围进行对比。2019年至今,在周原遗址又发现了两座城,一座是小城,小城外有大城。大城拥有多重门的城门,目前已能够看到四重门,是一个罕见的城门形态。2020年至今,通过发掘,可以确认王家咀一号建筑基址是先周文化的大型宫殿。

雷兴山谈到,文献记载周人在“美阳”,如《后汉书·郡国志一》记载“美阳,有岐山,有周城”。近年来,加强了对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在周原找到了带有“美阳”陶文的陶片,实证了周原即为文献记载的“周城”。而结合陶文、城址及其他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等,可以确认周原遗址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周王朝奠基人)迁岐之地——也就是后世封神演义中的“西岐城”。周原遗址是西周时期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制造中心,是礼乐文明之都、中华礼仪之邦。

雷兴山强调,周原遗址与孔头沟遗址、周公庙遗址等大周原区域的考古,明确了先周早中晚期文化分布范围,并使之与周公解梦、姜太公钓鱼等历史典故的对应关系日益明晰,这为建设大周原遗址公园景观带、活化利用先周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奠定了坚实的考古学学术根基。总之,周原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实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致辞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邀集文化遗产领域的年轻同行一道,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能途径与最新技术,讨论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交流中拓展思路,在专家的点评中打磨论文,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分论坛研讨

分论坛研讨

分论坛研讨

本次论坛共收到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渤海大学等校研究生论文70余篇,经过初审,有46篇论文入选参会。论坛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与历史学专题三个分论坛,与会研究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学术观点精彩纷呈,体现了多学科互补、文理融合的“新文科”特色。从讨论成果看,本次会议的论文整体水平较往届论坛有了较大的提升,同学们的宣讲涉及学术前沿及热点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作会议总结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会议总结时谈到,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展开。从本次论坛的论文来看,就体现了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这种学术关切。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考古研究院院长黄可佳教授主持会议

合影

据悉,本次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文化遗产研究所、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论坛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六届,在全国高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论坛的举办,为全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在校学生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批思维活跃、成果突出的后备力量。

来源:https://www.cssn.cn/kgxc/kgxc_xccz/202311/t20231120_5697733.shtml

文:齐泽垚
一句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