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建、融合发展”工作理念,扎实开展校校、校地、 校企共建,将基层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融合, 形成了以“党建红”引领助推学科建设、 以“科技蓝”驱动创新实践的生动格局。
“学以致用促温暖,携手共建向未来。”这是朝阳区花家地西里三区社区向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师生赠送的锦旗。学院师生已连续4年利用专业技术为花家地社区进行供暖系统监测改造,推动供暖系统优化改进,得到了热力集团、 物业公司、社区党支部和居民的高度赞扬。这面锦旗,是学院党委持续推进校校、校地、校企共建模式,将专业优势切实转化为惠民实效的一个缩影。
实践赋能 + 教育服务 校校共建搭平台
2024年春季,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学区内涌动着青春活力。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顺义区第十三中学的600余名初中生先后走进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实验室,开启了一场场沉浸式科学体验之旅。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验科学的奥秘,学院组织各教师党支部的力量,精心设计多个适合中学生的专题科学实验,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拓展讲解科学知识,并让同学们亲自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学院党委书记晏强介绍。
从2017年开始,学院党委以搭建协同育人合作平台、助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为目标,引领教师党支部与延庆区第一中学、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顺义区第十三中学等学校党组织深入开展共建,组织中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沉浸式科技实践,为青少年科技创新素养培育注入强劲动力。学院党委还与延庆区的中学党组织开展共建, 组织教授团队走进18所中学开展系列科普讲座,结合学院的学科专业,讲解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生物技术前沿与特点、可再生资源与能源技术等,引导中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中学生点亮心中的科学之光。学院还与朝阳区的小学党组织开展共建,开设“科学实践系列课程”,如趣味手工皂制作等,深受小学生们喜欢。“奇妙的化学反应激发了小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一位小学老师说。
科技赋能 + 创新服务 校地共建助发展
“充分利用优势学科资源,组织教师党支部与街道、乡村共建开展科研创新,是我们作为一所市属高校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雄鹰表示。
平谷大桃是北京果品界的“金名片”,产业发展仍然需要突破。食品与生物医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赵有玺带队与平谷刘家店镇松棚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将实验室延伸至桃园。党员葛喜珍带领团队在实验中发现,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经过大量试验,葛喜珍带领团队研发出10%小檗碱可湿性粉剂。这款生物碱被证实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且成本更亲民。 松棚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胜说:“用上这新技术,桃子品相更靓、果香更浓,顾客都抢着要!”
工程与艺术系教工党支部化身“低碳探路先锋”,携手学生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开展共建,把脉街道燃气锅炉房和住区家庭的碳排放痛点。他们以街道燃气锅炉房和住区家庭为切入点,大规模采集碳排放数据,深入研究碳排放审计方法和时空特性规律,为城市复杂街区的低碳化评价、低碳改造和绿色低碳治理模式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撑。这项“把论文写在社区里”的实践成果,被评为北京市“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
“社区服务强化了同学们的专业价值认同,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成为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大思政课’实践平台。”晏强说。
引智赋能 + 支持服务 校企共建育人才
立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着眼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需求,资源管理系教工党支部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共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与北京大乾东方教育有限公司共建中,资源 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与企业共同组建联合教改团队, 围绕“高校团队精神拓展训练”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创新实践。通过集体备课、协同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等途径,系统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 起涵盖育人目标、融合路径、实施方法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围绕“数智技术+人力专业”交叉学科发展方向,资源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共建。企业充分发挥在数智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与支部党员教师共同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实践课程建设》, 联合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课程教材,协同编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教程》。 一 系列务实的合作推动了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对接,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通过与几个企业的共建合作,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的作用。在共建过程 中,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注重引入企业的智力资源赋能专业建设,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专业领域发展的态势,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借鉴,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资源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陈海燕这样分享与企业党组织共建的体会。
原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