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中似乎文科受到了重创,文科教育的存废之争也因之而起。
人工智能浪潮淘汰的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科。基于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而建立起来的现有文科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分科治学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由此带来对知识生产深度和效率的偏爱;强调知识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从具体经验到理论抽象的研究路径。这样的知识体系面对数智技术的狂飙突进有些捉襟见肘,它无法适应智能化、跨界融合、数据驱动、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新文科”。
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的发展有新要求。一是要求跨学科合作,它变学科专业分割为学科专业交叉,提倡文理工交叉集成融合解决复杂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训练,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二是要求人才培养过程符合“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将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标配。三是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新文科人才培养要求回归育人本质,既培育有价值引领的人,又要求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具有实践性、能动性的应用人才。四是突出强调批判思维方式。它要求人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严谨求真,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这是应对“技术意识形态”侵袭的主要法宝。
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会有新作为。人工智能带来了失业问题,但没有取消劳动,也没有取消生命的意义,它重新定义了劳动,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劳动将成为主要劳动形式。同样地,无论数智技术如何变幻,人类对社会合理性和价值问题的关注不会变,文科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对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的内涵;人类社会的情感、信念和精神风貌问题将永恒存在,在引导人们回归自我、认知人的精神世界、进行鲜活且动人的情感交流方面文科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信息茧房”束缚了人的认知,导致认知偏差和创新速度减退,人们对算法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抵抗将更加显在;技术的过度使用带来人与人的隔膜与现实社会交往的减退,“社恐”成为普遍现象,“电脑人”、“手机人”应运而生,塑造出一个个孤独漂泊的灵魂,人们对运动、信任、审美和社会洞察的需要将更加旺盛,对“诗意的栖居”的渴望将更加迫切,这恰恰是新文科可作为的空间。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文问题的回应需要数智加持。新文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对高等教育而言,推出文理工交叉的“数智+”专业将成为常态,如数字经济、数字法治、数字人文、数字伦理、数字出版、数字交通等,这些专业不仅融入了数智技术,还重视数据分析和创新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即便是最为传统的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要么因数智技术的加持获得创新性发展和转化性创造,要么调转方向,把眼光投向更琢磨不定的虚拟世界,给那里漂浮着的灵魂以确定性,赋予代码以灵性和灵韵,这兴许是新文科得以施展拳脚的更广阔天地。
文章已发表于北京日报2025年1月8日第15版
文章相关网站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58408811162138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