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联大 新闻详情

光明日报:《唤醒文化遗产里的乡愁》

更新时间:2025.02.19 - 来源:光明日报 - 点击数:

我的家乡在“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彭阳县杨坪村,一个曾经烙着干涸与贫困印记的村子。每次回家,我都会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常常触景生情、流连忘返。家乡黄土地上的窑洞,正是我乡愁的密码。这份乡愁仿佛陈年老酒,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醇厚绵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的家乡就有人类居住过的窑洞遗迹,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以前,村民都居住在窑洞里。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窑洞崖面用砖砌起来,既结实又美观。2008年以来,绝大多数农户都从山上的窑洞搬迁到村里居民点的平房居住,越来越多的窑洞荒废了。自此,窑洞逐渐成了一种文化遗产和乡愁记忆。

2018年,受北京师范大学委托参加“百村调查”项目时,我以杨坪村为调查对象,从历史文化变迁和时代转型的角度对家乡展开了观察和思考。我和几位同村的学人一起上山涉洼,数次踏勘了年代久远的百窑古村(河沟)窑洞、堡子古窑洞等,用照片、视频、访谈等方式进行记录。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窑洞很亲切,生活的炊烟、温暖的热炕、读书的油灯、父母的叮咛、灶台上热气腾腾的美食……这些回忆都鲜活地映照在家乡的窑洞里。窑洞样式讲究,有三孔、五孔、七孔、十三孔等多种。此外,主窑和边窑的关系,窑洞中的剪纸、字画、中堂等如何布置等,都蕴藏着家乡的人文伦理、待客礼仪、做人规矩。这次回老家还巧遇了启蒙老师,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窑洞里朗读,用树枝或者电池碳棒在“窑洞学堂”门前院落里写字的场景。“窑洞学堂”是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村里我们这代读书人接受文化启蒙和滋养的圣地。

过年期间,我顶着飘飞的雪花,再一次走进百窑古村(河沟)的窑洞,不禁发出疑问:这种古老而脆弱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深厚的窑洞文化与民俗特色,怎样才能更好地焕发活力?

乡愁的牵绊,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可以安定的“根”。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家乡窑洞所承载的乡愁,正唤醒保护利用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时代使命。

文章节选于光明日报2025-02-19 《返乡手记 触摸城乡变迁的脉搏》

原文网址: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984c783345714186bf07bbcbb94fe8d5


文:北京联合大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杨积堂
一句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