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联大新闻详情

现代教育报: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这些大中小学也出了一份力

更新时间:2024.08.02 -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数: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全市大中小学更是围绕中轴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而今,这条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的“城市脊梁”已经生长出一条教育的“延长线”。高校助力中轴线申遗成功

2024年4月,由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联合30余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示范展示活动,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

截至目前,“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先后荣获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十佳示范项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等多个重量级荣誉,已成为全国大思政课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突出示范效应的“京字招牌”。

一直以来,北京印刷学院充分发挥“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办学特色优势,以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特色优势专业,积极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服务文化传承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此外,北印学子还连续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始于2011年,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也于同期启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自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伊始,就秉持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的平台建设宗旨,积极开展北京中轴线的研究、咨政、传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做出了市属高校的贡献。

2011年,北京学研究基地即在时任首席专家、学校原校长张妙弟教授的带领下,与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作开展“关于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并完成市政协文史委委托项目“图说北京城中轴线”研究。2017年,北京学研究基地再次与市政协文史委合作开展调研,执笔完成《北京中轴线保护调研报告——恢复中轴线整体风貌,展现中轴线历史底蕴》。与此同时,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教授、副主任张勃研究员等研究人员主持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北京学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链接学术与应用,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实际工作单位的纽带作用,组织多场学术会议,围绕北京中轴线及其保护传承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对话。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北京中轴线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北京学研究基地将继续秉承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的平台建设宗旨,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24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上,以孙彦超老师为代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团队开发的虚拟数字人吸引了众多目光。它在每一次互动中,播报着中轴线的知识,和参观者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

此外,孙彦超团队还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全面的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开展对遗产保存现状及动态变化的监测,形成预防为主、动态保护的遗产监测保护模式。

“监测平台就像无处不在的‘眼睛’,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中轴线遗产状况。无论是遗迹损坏,还是环境波动等,都逃不过它的‘法眼’。这能够帮助人们有效识别潜在风险、预防险情的发生,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孙彦超说。

充分发挥中轴线“第二课堂”作用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中轴线周边的学校纳入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当中。

自2019年起,灯市口小学通过坚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丰富的“北京中轴线”活动、参加“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等方式,使学生在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实地走访、动手制作等多种实践中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

课余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结合所在年级学习的内容,通过阅读、参观、探访、调查、制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中轴线上的历史与变迁、人文与故事、建筑与科学……努力做一名传播北京文化的小使者。有的学生选择线上探索,有的选择实地参观,更带动爸爸、妈妈等家人参与进来,还制作介绍中轴线地标等的短视频与师生分享,让更多的人成为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的参与者、传承者、宣传者。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利用作为中轴线申遗保护教育基地校的有利条件,专门开设中轴线文化课程,通过非遗进校园、专家讲座、主题研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传承赓续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举办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创大赛,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结合个人对北京中轴线的见解,设计独特的文创产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中轴线文化背景的思考、利用及创新来延续遗产价值,以平衡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将北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除了课堂学习,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还组织初中阶段的学生通过“漫步中轴线,感受北京城”的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中轴线上的建筑文物,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学习感受中轴线上所承载的古人的治国理念、文化象征和空间智慧……

除了学校,各区也积极策划用好中轴线这一教育资源。东城区推出了青少年“文化·传承2030”工程,中轴线正是重点项目之一。西城区积极创新利用数字博物馆服务内容,全面推动中轴线文博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工作体系。

利用中轴线打造教育教学新抓手

北京市第二中学教师围绕“中轴线传承保护”这一主题的育人价值以及能够建构的学习活动展开想象,突破学科壁垒,预设教学方案。由英语教师牵头,在相关学科教师协助下,带领高一学生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沉浸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借助“中轴线如何能传承保护”这一真实问题情境,学生深度了解和体验中轴线,锻炼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

地理和英语教师作为核心教师团队共同协商制定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学习活动方案,并邀请学生补充其他可行方案,由此形成了围绕中轴线传承保护工作的任务群,涵盖视频和手册宣传、博物馆讲解、文书写作、模拟答辩,甚至微电影创作等7项学习活动。

通过师生合作,各项活动任务按计划有序推进,最终以英语论坛的形式,完成“中轴线传承保护项目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成果汇报。学校借助教与学的方式转变积极促进协同育人、培养核心素养。

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持续深入开展“品味文化游走北京中轴线”综合课程,针对不同学段,涵盖“感知中轴线”“行走中轴线”“保护中轴线”三大版块,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并探究中轴线相关问题,通过跨学科实践,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意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经历“问题驱动—实践探究—反思提升—总结创新”的儿童学术启蒙全过程,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2022年学校“品味文化游走北京中轴线”被选用为“朝阳区首届优秀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后,学校围绕中轴线开展了系列思政课,如“探究中轴线上的绿色生态”“我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中轴线趣味文创设计”等。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不断加深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更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这两所学校的案例只是北京市中小学中轴线教育一个缩影。北京中轴线不仅拓宽了学校的育人阵地,丰富了学校的育人载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助力和新抓手。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大中小学还将持续发力,让这个“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不竭资源!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r359OqK6KlVS3fd4Ya0wA

一句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