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党和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深入思考,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紧密结合。6月9日,在全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之际,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带领艺术学院师生赴延庆区永宁镇,和当地政府、非遗传人一起,就用好非遗平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文化创新人才深入调研。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和延庆区永宁镇校地共建的“非遗小院” 9日揭牌亮相。楚国清此间表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将之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主题教育显实绩见实效 校地共建“非遗小院”
当天,在延庆区永宁镇上磨村,北京联大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与延庆区永宁镇政府校地共建战略合作签约,楚国清和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红寰为校地共建的“非遗小院”揭牌。楚国清指出,北京联合大学搭建党建创新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发挥高校优势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这也是学校汇聚力量搭建育人大平台、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马红寰表示,“这是一次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真实写照。”
“非遗小院”立足永宁镇丰富的非遗资源,是保护传承永宁非遗文化的窗口和基地,汇聚了永宁当地的南关竹马、永宁大集、火勺制作、延庆高跷等非遗文化。师生们通过这里定期举办的非遗培训、讲座、体验、互动、展示、文创产品展卖等活动,充分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并在深厚的文化滋养中下展开实践实习。依托永宁“南关竹马”等非遗表演和悠久的历史,校地还将合作编排《竹马·青梅》等非遗剧目。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鹤介绍,学院和永宁镇通过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校地协同工作机制和艺术实践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见成效。在共同建设京郊“非遗小镇”的规划下,还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非遗传承,谋划2个工坊、3个院(屋)、3个品牌、1条线路的建设,以共建党群服务站、艺术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政产学研全方位深度合作。此举以美育深度融合劳动教育、艺术实践、党群服务等,为师生搭建成长成才平台。
“一年多来,我们在11次共同调研、座谈中,逐步明晰了合作方向、确定了合作内容。”永宁镇镇长闫明希望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将永宁的厚重文化传承下来、创新出来、转化起来,让非遗精品“串线”、非遗保护协同效应“连片”,写好“文化”的致富经,让文化振兴成为永宁地区百姓致富增收的新模式。
楚国清指出,“非遗小院”的成立是北京联合大学在京华大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
聚焦非遗 探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永宁镇是京郊文化重镇,延庆区66项非遗文化中这里占了13项。在当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主题教育联学共建座谈会中,楚国清与永宁镇相关负责人、非遗传承人、艺术学院师生一道,讲历史、叙未来,谈发展、促合作,畅谈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永宁镇党委书记刘宇、镇长闫明介绍了当地整体情况、产业状况、未来发展规划,希望校地共建拓宽古城治理、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保护融合发展“覆盖面”,深入推进多领域、多渠道、交叉学科研究融合,探索非遗保护和利用双赢的“整合模式”。
“南关竹马伴奏的曲调只剩4个调了,我们需要多一些的曲调,目前伴奏吹唢呐和打鼓的人手也不多。”“希望未来的永宁大集,让全国、全世界都来展示非遗文化。”“我们希望能挖掘出永宁豆腐更多的文化内涵。”南关竹马传承人刘玉川、永宁大集民间守护人王伊菲介绍项目的历史、发展情况和当前的问题需求。和平街村书记颜铁柱、副书记王义有,上磨村书记訾景成介绍村里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
“工坊青年手艺人多吗?”“做永宁豆腐的豆浆是很好的扎染染材。”“我们集全院的力量,包括咱们的乡村艺术家共同创作一部具有永宁特色的舞台剧《竹马·青梅》,丰富永宁文化特色。”艺术学院院长张旗详细询问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专业建议。管兰生教授、罗琦副教授结合专业和永宁非遗,畅谈下一步依托非遗小院开展的工作设想。学生代表李倩文、张天一分别代表南关竹马演出服装设计与制作团队、非遗剧场《竹马·青梅》创作团队谈体会和感受。
听完非遗传人和艺术学院师生的发言,楚国清谈到:“学校要将亟需保护和抢救的非遗文化纳入到艺术人才培养计划中。”“学院能否助力永宁非遗文化打造一个大的文化品牌?”“咱的舞台剧不能平铺直叙,要把历史、家国情、亲情、爱情、友情、民族融合等都放进去。”
永宁非遗文化深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项突出特性。楚国清认为,学校要发扬教育优势,把非遗文化的人才需求融进人才培养计划中。发挥智力和文化优势,帮助永宁镇打造过硬文化品牌,推动永宁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绽放时代光芒。
汇聚校政企共建“大思政课” 培育文化创新人才
当天,楚国清为大学生非遗传承创新团队授旗。
艺术学院学生张天一参与非遗剧《竹马·青梅》创作团队,学生李倩文是南关竹马演出服装设计与制作团队成员。为了抓住原汁原味的故事,一年多来,他们经常结伴来到永宁,从当地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张天一在创作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推动非遗融入现实生活中的魅力和意义。作为南关竹马演出服装设计与制作团队的学生负责人,李倩文觉得设计要有参与感,要参与到故事中,要“真听真看真感受”。她在老师指导下,和团队成员用了4个月设计了6个人物的18套服装。每个人物都需要做十几个形象方案并从中选择,仅设计小稿就绘制了100余幅。她的收获是,“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体现。”
罗琦认为,十八大以来,艺术专业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和国家社会需要同频共振。在参与建设“非遗小院”、筹备创作非遗剧目《竹马·青梅》的过程中,让学生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接受民族文化的滋养,并实地应用所学。她再次找到了让学生们“学什么、如何用”的答案。
延庆区宣传部部长马红寰表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和永宁镇的合作是“一次延庆区促进人才振兴的具体行动”,他期待把更多人才“由城市引向乡村,各位专家、学者、青年人才们与我们一道,为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楚国清总结指出,我们“带着问题来,也要带着答案回”。“非遗小镇”凝聚校政企多方力量,以美育为抓手,通过“五育融合”创新文化育人实践路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化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要抓住主题教育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