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联大“十四五”规划奠基之年。在国际化办学新形势下,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下,校党委对标北京“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要求,以校十四五规划为蓝图,部署系统提升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日前,副校长常红梅带队,与国际交流合作处等职能部门一同赴12个学院,以调研开路,开展国际化专题调研。 以问题为导向 先“把脉问诊” 调研时,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等12个学院,在总结汇报十三五期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围绕“十四五”期间学校国际化发展要求,汇报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探索。 “十三五”期间,学校签署协议165项,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134所高校。派出教师赴境外开展交流合作1024人次。俄罗斯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报备。中外合作办学实现零的突破。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获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出国(境)学生人数、学位生项目人数逐步增长。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十四五”时期,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北京进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国际化办学遇到了新问题,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尤其是2020年开始,疫情蔓延全球,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学院出国出境交流学习,以及来华留学生工作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积极探索“云端交流”新模式,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对外交往不断线,积极参加北京服贸会,举办中国中东欧旅游院校联盟年会,开通线上教学,确保来华留学生在境外正常学习,但是疫情给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各学院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如何进一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的需求?如何从政策、经费上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各学院如何引进专业外籍专家?”各学院直抒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新困难,并从提升学生外语水平、提升教师建设英文课程积极性等入手,对进一步开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从体制机制方面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健康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思考。 用创新“开方” 以发展“赋能” 调研结束后,常红梅召开学校国际化发展专题会议,与国际交流合作处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总结、分析问题,并及时反馈各学院。 她表示,面对疫情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挑战,国际交流合作处要以落实“十四五”国际交流专项规划为契机,用创新“开方”以发展“赋能”,要积极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形势,主动服务学院,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要积极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逐步引进国际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要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育;要提质增效,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关制度建设,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庞明表示,“十四五”时期,国交处将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顺应大局,立足基层,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 常红梅指出,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要有系统化思维,积极构建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师生为主角,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以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助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