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思想的重要讲话和论述,尤其是在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系统论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标准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论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要培养人才,既要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问题上,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校要与地方区域实践相结合,与地方高校特点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创新立德树人的理念、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必须紧紧握住“践行立德树人理论、完善师资队伍机制、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三个关键抓手。
一、践行“立德树人”理论,关键在于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适应人才成长规律的课堂与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立德树人,自古有之。《左传》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就是说德为才发挥作用之魂。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以德服人”“以德治国”“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等在现代社会经常被提及。立德树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研究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符合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课堂与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新时代,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发展需要和成长规律,紧跟社会和形势变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将“课程思政”落实于无形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获得感,使学生始终获得有益知识的同时,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让学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传播正能量的师德师风、强烈的使命和责任、不断研究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创新并运用课堂上得当的教学方法、娴熟的教学艺术,以及宽厚的专业学科知识,使育才、育人、立志、理想、信念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和坚定。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提出“立德树人、学以致用,德学立教、立地顶天”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将实践探索、教师思想教育、教育教学、专业课建设、教师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融为一体,形成有效实践的“三全”育人格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建立了“研、创、教、考、评、馈”管理链条体系,争创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理念正在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入实践,不断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探索创新符合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二、完善师资队伍发展机制,关键在于造就“四有”好老师辈出、优秀引路人涌现的大学管理机制,以及不断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大学文化和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高校教师不管荣誉多高,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上,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大学永恒的主题,高校教师成为优秀引路人,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高校教师要有“五术”,也就是道术、学术、技术、艺术和仁术,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地方应用型大学教师无论在教授专业知识,还是在科学研究、“双一流”建设、“以本为本”等方面,都要以“师者,人之模范也”为训,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育人重任。
要做到一流的“立德树人”,高校不仅需要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还必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释放办学活力,也就是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潜心育人,争作“四有”好老师的现代大学机制。首先,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就是待遇留人,目前仍有差距。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杂音,关于教师的各种议论层出不穷,其根本问题是待遇不高、约束不严、优胜劣汰的机制不畅。其次,是奖惩机制分明,发挥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指挥棒作用。当前高校缺少内部发展动力,包括条件性的结构问题(硬性),教师能力与水平、教学艺术与质量内涵问题、安心施教与文化自觉问题(软性),要通过“引进、培训、聘用”相结合,从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文化和建设上完善师资队伍机制,形成新时代的大学管理机制,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不断建设并逐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不断从机制上形成传播正能量、“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的现代大学机制。一流大学的根基在于一流本科教育,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在于学术,“双一流”建设龙头在学科,这就需要热爱科研、学术研究,毕生以教育为事业追求的大学精神,这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根本途径。同时还要营造高水平育人的大学文化,通过发挥机制的作用,练就过硬的本领,教师勇于担当责任、养成行为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结合课程坚定理想信念与方向、传播知识和承担育人责任,不断形成新时代大学育人文化。
我校作为市属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师德论坛”“我与联大共奋进宣讲”等主题活动,大力营造以身示范、树德育人、学德争优的氛围,极大促进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在“引、培、用”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师资队伍机制,不断完善形成有压力、有动力、有约束、有激励的管理机制,打造一支重师德、有引领、高素质、精业务、懂育人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了好老师、优秀引路人不断涌现的崭新局面。近年来学校党的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一些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图1 适应型专业体系建设流程图
三、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本在于优化适应型学科专业结构,及“随行就市”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道德,又要有真才实学。既要育人、又要育才。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力如何,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息息相关,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具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所坐落在北京的应用型大学,必须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后就北京发展做出的重要讲话精神。正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要求的:要在京华大地形成新的生动实践,那就是围绕北京“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定位,根据市场前沿、经济社会的创新应用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校长期发展形成的优势特色,优化适应型学科专业结构,“随行就市”进行专业调整和融合、综合性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是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
构建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是以发展学科、提升教师水平、支撑符合专业知识体系要求、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市场需要变化为指导思想,形成特色稳定型、适应型、基础学科专业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团队的创新,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中获取新的增长点,从而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专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力与效益,从而构建紧密对接产(行)业链、创新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适应性学科专业发展体系。
高水平人才体系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应完全适应专业定位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应推进落实“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逻辑,突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将课程结构从“层状”转向“网状”。逐步建立起重视人文素养、加强实践应用、满足个性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还要制定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实施分层分类、实施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计划,注重顶层设计、凝练特色、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我校作为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有所为、有所不为,停办落后专业,鼓励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增强优势学科教师力量,鼓励教师多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能力培养和提高,构建适应型的三级学科专业体系,即10年左右稳定发展的优势学科专业群;招生灵活变化的适应型专业,可以年度调整;基础专业学科群,稳定发展建设。近年来我校的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18年5 月,已有16个专业进入全国高校专业评比前20%,初步形成了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在应用型高校里形成了明显优势。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根本。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作为应用型大学只有紧紧握住“践行立德树人理论、完善师资队伍机制、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的三个关键抓手,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出能够“立地顶天”的一流应用型人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