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观学校新体育馆那天的晚上,我躺在床上,新体育馆的漂亮、大气和实用,在我脑海里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过,设想着那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对教职工的活动将带来多么大的好处,越想越兴奋。同时也想到联大还有一大批离退休的老同志,而且这部分人会越来越多,如果也能有一座类似体育馆的大楼(哪怕小一些)为他们服务,那对他们来说是一多大的福音啊!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梦,把我带到2018年。我参加联大成立40周年校庆。学校布置得非常漂亮,但最让我兴奋的是在校部北院东广场盖起一座五层大楼。大楼正门上方,有大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的“老年大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厅两侧各挂三块大牌子,左侧的三块牌子是:北京联合大学离休退休人员工作处、北京联合大学老年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右侧的三块牌子是:北京联合大学老年学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老年学杂志编辑部。
我进大楼往左一拐,就到了联大的离退休处。第一眼见到了仍为老干部处领导的李承锋同志,就和他聊了起来。得知:离退休处已管理全联大离退休的老同志3500多人,而且每年的人数都在递增,已超过在职教职工的总数。离退休处里的工作人员也由原来的十多人增加到了近三十人。除原有的同志外还招聘了几位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老年学”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生力量。处领导还要求全处干部到年底没人都要结合工作写一篇文章,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所以,离退休处不但力量大大加强,理论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李承锋也不是当年刚当副处长时的小伙子了,而是进入了不惑之年,虽然还是离退休处的领导,但也成了“老年学”的专家了。这些年来,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已取得了“老年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位。他还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被评为“老年学“方面的研究员。他还当选为北京市老年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并随市老年考察团赴欧洲四国考察老年学研究和管理。联大离退休处既重视管理工作又重视理论研究,在水平与业绩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北京市的先进集体。
从老干部处出来,我上了二楼,便是联大的老年大学。校长是刚退下来的校主要领导。他办事有魄力,把在职时的劲头用在办老年大学上。用他的话说:在职时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联大在短时间很难办成一流大学,那么在退休后利用我的余热要把联大的老年大学办成一流的老年大学。
联大的老年大学充分利用联大专业门类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办的专业是北京市所有老年大学中最多的。艺术类有合唱、舞蹈、二胡、钢琴、国画、书法、摄影等;体育类有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等;数码类有电脑初级班和高级班、图片处理、PPT等;医药保健类有中医、养生、老年护理等;还有旅游专业。总之,只要有需求就设专业。叫做专业灵活,弹性学制,很受大家的欢迎。学员以联大退休的教职员工为主兼收校外的老同志。从联大老年大学的规模和专业数量上看,远远超过市教委主办的“北京京教老年大学”。
在老年大学的楼上,就是联大的老年活动中心。这是我看到的最气派、功能最齐全、内容最丰富的老年活动中心。尽管没有校体育馆那么大,但有与体育馆异曲同工之美。老年活动中心设有舞蹈及合唱排练厅、体育武术排练厅、藏品作品展示厅、演出报告厅和图书资料室。我到舞蹈排练厅一看,简直就是体育馆的艺术体操室的翻版。不但场地大,四周也有大镜子,还有手把杆。在这里我还看到舞蹈队的刘斌。我都不敢认了,原来是一个大胖子,现在成了“老年杨丽萍”了。经交谈得知,她几年了在活动中心的舞蹈队跳舞,已减肥40多斤。在体育武术厅里,我还看到张秀国在辅导学员舞剑。他一身对襟黑色半截长袍,简直就是一名少林武士。
走进藏品作品展示厅,更是眼花缭乱。该厅分若干展示室,如绘画作品展示室、书法作品展示室、摄影作品展示室(该室还有我几幅获奖作品呢)、手工作品展示室。最精彩的就是藏品展示室了,那里是联大老同志多年来收藏的各种“宝贝”,有“送展”的也有“捐赠”的。如精美的宜兴茶壶、珍贵的邮票、老八路的军功章、个人专著的样本。世界遗产的标志性纪念品等等。内容十分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珍贵性之大成。观后我深有感触,这那是展示厅呀?这不是联大老年博物馆吗?
上到四楼,就是活动中心的演出报告厅。由离退休处负责组织报告会和老同志的小型文艺演出,并配备小型舞台。当时,就有张妙弟在台上,正在作“北京中轴路申请世界遗产成功”的报告。
图书资料室是在大楼的顶层。这里集中了老同志喜欢的图书资料以及电子版的影像资料。老年大厦的右侧是联大的“老年学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和《老年学》杂志编辑部。
“老年学学院”是在大厦右侧的一层,已成立五年了,是北京高校系统第一所老年学学院。学院设三个专业,分四个层次。即:老年服务专业,为二年制高职;老年管理专业,为四年制本科:老年经济学专业,为四年制本科;老年学研究,为二年制硕士研究生。
我一走进老年学学院,就被一个长长的队伍惊呆了,仔细一打听,原来这些人都是来向院就业办公室抢毕业生的。有老干部管理机构的——主要抢“老年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有老年公寓的——主要抢“老年服务”专业的高职生。也有老年大学的——主要抢本科生和研究生。三个专业四个层次的毕业生一天就被抢光了。这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就业办主任就讲:希望学校增加老年学院的招生计划,按现在的势头,各专业各层次就是再增加两倍也满足不了需要。
在老年学学院的办公室还见到了市民政局社会服务处的负责同志。据他介绍,北京户籍60岁以上的老人已300多万,而且每天以400多人在增加。预计到2014年,本市户籍老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本市的养老人才的缺口达10万多人。希望联大的老年学学院,再增设老年方面的专业,扩大招生计划,以满足北京市对老年人的服务、管理、研究等高层次人才的急需。
老年学学院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看准了社会上对老年专业人才的需求外,学院还紧跟形势,紧密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合。如主动争取市老干部局的领导,与全国实力雄厚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养老投资部合作,把他们全国几十个养老企业作为学院的学生实训基地,并聘请该公司的领导为学院的顾问。所以,老年学学院办学与社会所需的脉搏跳动是一致的。
可以说,联大老年学学院是联大所有学院中办的最火的之一。
当我走进联大“老年学研究所”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五年前在联大离退休处工作的那个小姑娘小李吗?他现在任老年学研究所的办公室主任。他向我介绍了老年学研究所的情况。由于学校的重视,对所里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予以很大的支持。校主要领导兼任“老年学研究所”的所长。所里设有老年学理论研究室、应用研究室和比较研究室。除校内研究人员外,还从社会上聘请部分专家学者为兼职研究员。几年来牵头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老年学学术研讨会。还与联大国际交流学院合作共同召开了一次老年学国际研讨会。每年还出版老年学学术论文集。现在联大老年学研究所虽然只有五年的历史,但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已小有名气,为联合大学增光不少。小李越说越兴奋,我也越听越入迷。我一边听一边想:联大的老年学研究所简直就成了北京学研究所第二了。两者太像了。
在联大老年学研究所的旁边,就是联大《老年学》杂志编辑部。在楼道的橱窗内就陈列着近两年的杂志样本。经过几年的努力,联大的《老年学》杂志已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了。在此杂志发表的文章已被相当多的部门作为评审学术职称的依据。很多要参评“老年学”方面学术职称者都纷纷送文章要求在该杂志上发表。所以稿源不少,质量较高,在老年学学术领域影响不小。我用了一天的时间,转了“老年大厦”的六个部门。当我走到一楼大厅时,遇到一位学校现任领导,我握着他的手说:联大领导这样重视老年工作,这样有气魄,建这样一座“老年大厦”,对联大的老同志如此关心厚爱,十分感谢!他说:联大离退休的老同志对联大的建立发展是有贡献的,他们退休之后关心他们是应该的,所有在职的教职工不管年龄大小早晚总有退休的那一天,你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关心你们就是关心全校的教职工,让全校的教职工都看到,当他退休后还会继续享受到联大的温暖和厚爱!说得多好啊!最后他还透露一个信息,联大还考虑在昌平校区建老年公寓呢!真是好事还在后边呢!我多么想在我生之年能到联大老年公寓去享受一番啊!
我从“老年大厦”走出来,非常兴奋。一边走一边想,我这辈子好像是上帝安排好似的,与联大有不解之缘。我从1964年大学毕业到1999年底退休也就工作三十多年。如果分三段的话,第一阶段(十年多点)主要是文化大革命、搞运动、下放劳动和当所谓的“学习班理论教员”,可以说没干什么正事。第二阶段(十年多点)在北京市高教局工作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市考察团到天津学习筹办大学分校的经验。联大成立后,又主管联大的教学工作。第三阶段(将近十年)是来联大工作的。可以说,我这一生有效的工作都是间接直接为联大服务,对联大有深厚的感情。看到联大发展到今天如此美好,我打心眼里高兴。我这一辈子,退休前能为联大的诞生、发展有所贡献而感到自豪;退休后又得到了联大的厚爱而深感幸福,就是将来去了八宝山,也会为联大的辉煌而含笑在九泉之下!
想着想着就笑醒了,梦也结束了。如果能应了那句“美梦成真”的佳话该多好呀!
(作者系我校退休局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