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访问的网站:北京联合大学新闻网 新闻搜索:
 
 > 正文
2011年应用文理学院毕业20年、10年校友访谈

时间:2012-04-17 来源:党委(校长)办公室 点击数: 字号:[ ]


友谊常在难忘恩师

——访1998级历史系校友孙勐

  毕业十余年,重游青春园,较往昔变迁,感慨万万千……

  搁置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工作,放弃了一个下午休息的时光,1998级历史系毕业生孙勐学长回到了母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这里他获得了由叛逆到成熟的蜕变,在这里他积淀了工作中的各种能力,在这里他拥有了可爱的大学同窗,在这里他贪婪的吮吸过历史系教师的学识……

  “毕业十多年了,学校变化可真大呀,现在的孩子们可幸福多啦!”孙勐在校园里逛了一圈感慨道。正如孙勐所说,十年来,学院从软件到硬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庆幸,恩师们都还在岗位上传授着史学的精髓,历史系的学子团也有了人数上的壮大和质量上的提高。真所谓:毕业十载,物非人是,友谊常在,难忘恩师!

  孙勐回忆着十多年前还藏在丰盛胡同校区里的文理历史系,不禁感慨今日变化之大:那时一届只有一个班,一共也不过20多位学生,而历史系的老师也不过十人的配置,哪敢想象如今历史系分为文博旅游和文物博物馆两个北京特色专业,有30多位教师,更有研究生导师多位,而每届学生人数将近当年的4倍。更是羡慕如今历史系还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室和定点博物馆的实践基地,学弟妹们处在了文理学院飞速发展的好时期。希望同学们认真汲取历史系为学子所准备的各种层面的知识,珍惜所拥有的学习条件,进一步为母校争光,推动联大的发展。

  孙勐得知当年各位任课教师的现状良好,很是欣慰,由于当年班级人数少,所以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都特别的深厚,当年的同学们都很欣赏各位历史系教师的学识广博,更是感激老师们为自己操心劳力的推荐工作、申请实习。他现在所就职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就是当年历史系所给予的实习机会,经过自己在岗位上灵活运用大学学来的知识和能力,最终成功的留下成为正式员工。可以说,他现在工作上的稳定,基础便是当年历史系老师的教导和帮助。

  十多年过去了,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都变好了,不变的是历史系教师对待学问和学生的那份赤诚的心。由于工作的原因,孙勐遇到学术问题还是会回母校向老师们求教,每次都会收到恩师们竭尽所能的帮助。他回忆上一次回母校,见到了杨靖筠老师,当时她嘴角长满了火泡,问及原因,才知道是为毕业班同学们的就业问题操劳所致。孙勐提到历史系可爱的老师们不禁激动起来:“历史系的老师们也许是学历史的原因吧,都很是淳朴,少了很多社会上的浮躁,对待学生更是真心真意。这也许就是历史系特色,也影响出了我们很多同样稳定于社会浮华之下的求学之人。”提到自己的恩师,孙勐还是有着很大的遗憾,朱耀廷教授的离世搅得同窗们纷纷伤感,他也希望可以代表同学们祝福历史系的诸位恩师,保重身体,为更多的历史系学子带来知识和人生的恩泽,为走向社会的学子提供更多的表达感恩的机会。

  “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事、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从文理学院学到的最有利于我的能力。我也希望学弟妹们,可以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时候,学会这些必要的重要的能力。”孙勐学长的体会让我们感悟到:收之鱼不如学之渔,无论是哪个系的学生都要努力学习“捕鱼”的方法,我们不能依赖教师一辈子;学会学习的方法便可以畅游无涯的学海,学会与人相处便可以事事顺利,学会做事学问便可以事半功倍,学会感恩才可以幸福的去努力并回馈母校。我们在大学是否可以学会这些,全看你的态度。

  走出校园,成为了毕业生,现在又以榜样之身重返校园,孙勐学长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报恩。他要让更多的学子了解联大的成长,文理的努力。只要自己不断的努力,文理学院会给予每个人美好的未来。当成功折桂之时,莫忘同窗情谊,铭记师恩无限,常回家看看,文理这边风光大好。

  (采访者:09级历史系于兰竹)

校内特色培养校外服务社会

——访管理系2001级毕业校友裴欣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对于社会上服务业的辅助作用,我们请到了前几届的优秀毕业校友回到母校为我们讲述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对此专题的理解。其中2001级毕业生裴欣学长在学校学习的是档案管理专业,现就业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档案科办公室,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整理归纳检察院的资料和档案,是检察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裴欣学长讲:他之所以能做好档案工作,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与他在校时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联大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是它不仅注重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同时也注重应用技能和实用性知识的培养,在学校学习期间也会安排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与实习机会,同时也会在大四毕业前安排学生与就业单位面对面交流沟通,相当于在求学期间就培养了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工作能力。这样即便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也可以利用之前的所学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快速的适应了工作环境,让我校学生在不同岗位的工作中都能绽放光彩,拔得头筹。

  对于自己所学习的档案专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一方面,裴欣学长表示,档案行业的工作者对于每个单位部门的管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担负着记载和积累历史文件的工作,对于历史资料的留存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裴欣学长的采访,我们也了解到了各个专业间的不同之处,每个专业由于学习的内容不同,在社会上的就业方向也就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我们在高中、大学时期的所学也许在工作上体现得并不是非常明显,但值得重视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积累与领悟,它锻炼的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好的面对和处理问题。

  裴欣学长表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建院三十余年间给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联大还会继续孜孜不倦教育联大学子。同时也希望堂弟学妹们掌握好服务社会的本领,今后能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价值,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采访者:10级新闻系 李树)

坚持努力,不畏困苦

——访生环系校友孙元捷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让孙元捷学到最多的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她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所以她想也想把这个想法告诉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希望大家不要集中在课本上教的那些知识,而是要学会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接受新东西的方法。课本上的东西是死的,什么时候打开书这些东西都在你身边,但是学习东西的能力是要慢慢培养的。这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要看身边的同学是怎样学习的。在读书时,老师会叫潜移默化的教你怎样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这才是大家在大学的学习中最应该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选对了,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采访过程中,才知道孙元捷原来是位海归,因为交换留学生的项目,在大学快毕业前曾经到韩国去留学。尽管留学刚开始的生活很艰难,但是她却轻描淡写的描述着自己刚开始的生活“我刚去的时候一句韩语都不会说,所以一直用英语交流,韩国人的英语都不是很好,所以他们不太喜欢跟你用英语去交流,平常也会很少跟你说话,如果你向他们问路,他们会不告诉扭头就跑,所以我要慢慢去适应,去努力的学习韩语,生活上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些韩语要学会,学会以后他们对你会有很大的改观,会觉得你很亲切,慢慢的他们也会开始跟你交流。”那段艰辛的岁月,就被她的几句话一带而过,仿佛当时的生活相较于在中国的生活一样平常普通,可是谁又知道那简单的几句话包含着多少的辛酸。语言不通不仅是其中困难的一点,更困难的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双方在平时的交流,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里,孙元捷就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实验室,韩国跟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们的长辈和后背的关系非常明确,在中国差个3,4岁都可以称之为朋友,但是在那边只要是差一岁,就会有长幼之分,当时在实验室我是最小的一个,有一次我喝完茶把自己的杯子洗完了收拾好就回家了,第二天来的时候,师兄就非常不高兴,就指着桌子上的茶杯说,你为什么不把大家的杯子都洗了,而只洗你一个人的?我当时就觉得为什么要我洗别人的杯子,我洗好自己的不就行了吗?然后师兄就说,年龄最小的人就应该把所有人的辈子都刷干净,不用大家说,就是你应该做的,我当时以为他们是不是针对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后来,等到半年以后,我又有了后辈,她就会主动去做一些在中国人看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之类的。”这虽然只是他举得一个例子,但是这一个例子就能表现出他=她在异国刚开始的日子确实很辛苦。但是孙元捷是个坚强的孩子,凡事都尽心尽力,从不埋怨,也不哭泣,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融和尽他们的文化中,在生活中,研究中也都处处小心学习。就这样,随着韩语的日渐增长,她的朋友逐渐多了起来,跟她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回忆起这段岁月,她觉得是努力坚持让她有了现在的成就。她也很感谢这段留学的经历,因为这段经历,让她接触了国外的先进仪器,让她有了别人所没有的宽大视野和更广大的胸襟,对于最后她在中科院的求职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像很多留学国外的学子一样,很多人都会考虑到底要回国发展还是留在当地,孙元捷则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回国。因为她的家在这里,家人对于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重要的,则是她对于祖国的热爱。她一直坚信,中国的技术领域,理论领域都在逐年提高,未来亚洲的科研中心一定在中国。她也希望可以为祖国尽现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祖国在科研领域更加强大。

  顺利的拿到了中科院的工作,她既兴奋又高兴,但是接下来的困难也是她必须接受也必须克服的,两个国家的研究体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方面,在韩国,教授是有绝对权力的,而且他们不用十分担心自己的科研经费,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国家和企业支持,但是国内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课题组的组长权力有限,科研经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所以需要申请很多不同的项目来得到资金的支持,这样会牵扯一些精力,另外一方面,国内的一些仪器,试剂都是国产的,标准化做的不是很好,质量很难保证,导致实验做起来反反复复,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所以她就要学着去适应,她说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去适应环境。不过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改善,相信这种问题也会得到逐步的解决。

  工作中,难免要与人打交道,虽然科研工作并不像一些企业中人与人之间频繁的接触,但是必要的接触还是必须的,课题组组长他们都要很尊敬,因为她是在科研领域很久,更有经验的人。她有很多很宝贵的东西都值得他们去学习。同事的话因为之前的经历都比较相似,都是经过硕士,博士,艰苦的学习上来的,所以彼此之前交谈起来更像是朋友,问题不会很大。至于学弟学妹,首先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如果他们遇到问题,他们就知道怎么样去解决。用过的东西要注意收好,公用的设备要注意维护,要给下面要继续进行实验的人准备好,一定要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毕竟一个实验室,像一个团队一样,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的协同工作是很重要的。大型的机器,可能你排上一天都轮不到你做,如果要是有比较紧急的任务,你就需要去协同别人,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不好,当你跟别人协同的时候他就不是很愿意,但如果你给别人很多方面的话,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人家就会给你很多方便。对于即将毕业踏上实习岗位的学习学妹们,孙元捷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喜欢科研工作,可以再寒暑假去找一些实验室,实习一下,其实每个实验室都很欢迎本科的学生去做实习工作,他可能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情,给师姐打打下手,整理一些东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以体会到在实验室如何与人沟通。切忌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才回学到更多的东西。

  中科院可是很多搞研究的人梦寐以求想进去的地方,这里孙元捷也给了很多学弟学妹们最中肯的意见,中科院很看重有开放型思维的学生,因为科研工作需要有一点点想象力,不可以墨守成规。但是工作步骤要非常严密。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其次看重这个人是否有一个好习惯,进到实验室是否能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去严格完成它,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非常重要。

  最后,对于母校她也有着自己的希望和建议,她认为我们面临毕业时,会迷茫,会不知道要去从事什么,哪些单位更适合我们,所以她觉得学校可以找来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每个人更适合哪些专业,就业培训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韩国的话,在大四下半学期,就有一门课,叫就业指导,每个人都要学习,他会教你一些面试得技巧,出事,复试怎么去应对,如何着装,如何去回答一本问题,一些简单的社交礼节,其实就是交给你一个适合你自己正确的择业观。老师会一对一的告诉你,你更适合哪个专业,你的特长在哪里,通过这门课,你也会了解自己的优势。所以当你去面试的时候,你就会消除很多紧张感,模拟一些面试的场合,中国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学会课本的问题,考高分就是好学生,在国外不是这样,有些学生可能成绩不突出,但是他在其他领域有特长,他们会注重对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她希望以后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不要仅限于书本。,她很遗憾自己在大学没有接触到这个课外的东西。针对他这个专业来说,孙元捷希望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早做一些准备,对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

  孙元捷在将她在大学生活中学到的点点滴滴灌注到她的工作中,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好她的每一步,这样的人,注定会成功,这样的人,也注定会梦想成真。

  (10级法律系章峥)

为社会奉献之路   始于培养和机遇

  ------城市科学系陈永为采访实录

   

  01年毕业的学生,如今已经是事业有成的成年人了,对于培养过教育过他们的母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他们一定有很多想说的,很多想做的。经过了10年的职业生涯,社会的摸爬滚打,多多少少,他们脱掉了稚气,改变了观念,陈永为,是这些成功人士之中的一位,一个平凡但是不平庸的人。

  当初的他,只是人群中平凡的普通人,大学的生活充斥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大学的前两年,他只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大学生,大三大四这两年,风水轮流转,陈永为当上了班中的班长,或许是这样一个职位激励他努力地学习,努力的工作,不论是接人待物还是处理上下级关系,这也为其对社会的更好服务,搭建了一个桥梁。在其位谋其政,这两年的磨练,渐渐让他成熟了。在学习方面,他总是不服输,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待辅助科目他也是不懈怠,不放松。用他的话说“这些学科,能让我更博览,事业面更开阔。”抱着这样乐观的心态,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最终大四毕业之时,他直接被选入了市政府部门实习,并成功的留在了政府研究办公室,并且至今事业稳中有升。

  他尤为感激母校对他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文理学院的推荐,他很可能得不到这份工作。没有班主任的选贤纳士,他很可能不会那么努力的学习。没有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他很可能会学成一个书呆子。总而言之,学校在陈永为的事业之路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没有学校的栽培,事情不会这么圆满,但是这其中也少不了陈学长自己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嘛!他曾经诙谐的说“政府要的工作,前提条件一是需要城市科学系的,二是需要党员,三是需要男士,城市科学系是我大一就选中的,算是运气。男士是我爹妈给的,也算是运气,但是党员就要自己争取了,在学校好好的表现和工作,老师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番话,不无道理,获得成功不仅要有机遇,更要经过挑战。

  他目前在市委研究室工作,他在工作中努力完善着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像雷锋一样,他的人生价值,也体现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但是对此,他似乎有些谦虚,只是淡淡一笑。他的主要的工作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高层领导撰写演讲,报告词。帮助领导们更好的表达政府的心声,把领导们的意见和建议,大事小情更通俗易懂的传达给老百姓,同时让老百姓更好的参政议政沟通上下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帮助领导写写发言词,在编辑部办办杂志”他就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但是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工作,也有不平凡的一面,陈永为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中让自己发光发热,为祖国和社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十年之后,他再一次回到了母校,望着崭新的操场,实验楼,教学楼,他感慨良多,眼睛里点点的泪光充斥着他的记忆,嘴角露出的微笑有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喜悦,临行前,他望着正在动工的宿舍楼说“它建好了,记得叫我回来看。”

   

 (10级新闻系王玮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继续教育学院召开校友座谈会喜迎校庆
·走近校友孙薇
·走近校友金梅
·感恩母校 校友陈燕为特殊教育学院捐书
·校友回家话母校:有付出和坚持,就一定会有回报
·特殊教育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召开优秀毕业生回访母校交谈...
·爱心成就企业与聋人双赢
·特殊教育学院数名听障大学毕业生赴美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