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步入联大校园,看到一幢幢壮观的大楼、宽阔的操场时,我都感到十分欣慰,尤其是得知不久前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绩为优良时,更是激动。目前学校的规模和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它是三十年在上级领导关怀下,校院几届领导与全体师生员工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在迎接建校30周年之际,一个“老联大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三十年前白手起家、艰苦创校的那些日子。
积极行动 落实英明决策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1978年是高校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当时录取分数线是350分。为了满足更多青年上大学的愿望,在当时北京市委书记林呼加的倡议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一批大学分校,扩招录取1600名考生。在有关单位积极的配合下,全市36所分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中诞生了。
1978年底西城区委根据市委建立大学分校的指示,部署了西城区在183中学、162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校址上,建立三所大学分校,并保证1979年3月初开学。当时我正在183中学任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83中全校师生从大局出发,在两周的时间内,将学校近千人的教学人员和学生有序地输送到了附近中学授课和就读,只留下20多位行政人员投入到白手起家、艰苦创校的任务中去。
艰苦奋战 创建教学条件
在183中学的原址上兴建起了北京大学一分校,首届招收了1200多名学生。市委从有关单位调来了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成立起领导班子。领导小组有五人,我是其中的一员。原有的183中的20多人安排到各个部门迅速地工作起来。
原校址年久失修,我们请来了修建队,在短短半个月内,把整个教学楼粉刷一新。领导与教职员工 一起牺牲春节的休息时间共同奋战。教学楼内没有大教室,我们就借来院内一间大仓库,粉刷后改建成教室,可容纳100多人。讲台用木板拼装而成,老师走上讲台时常说“如履薄冰”。为了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大教室只能摆长条凳,有的已摇摇晃晃。开学后,我们还发动部分学生,一起把校门前的土路铺上了砖头,变成了砖路。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劳动,因陋就简,总算给学生提供了可以上课的条件。
学校没条件办食堂,只得到附近的饭馆订餐。没有餐厅,同学们就在教室、楼边、院内快乐地吃着简单的饭菜,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
依靠北大 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头戏,由领导小组成员王岳同志负责。他根据北京大学的教学实力和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工作。当时学校设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文、历史、图书馆八个系,系主任全部由北大派出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如丁石孙、王力、侯仁之、周一良、罗豪才等及一批有名望的优秀教师。由于教师少,每个班级配有两台2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主要依靠闭路电视组织学生收看教师授课。学生的实验课,由北大统一派车接送学生到本校进行。学校没有运动场,体育课有时只能到月坛体育场去上课。图书馆只有二十多平米,图书全是由北大各系支援来的。
惜时如金 如饥似渴学习
虽然当时学生的学习环境简陋、条件艰苦,但学生们那种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是十分感人的。“要把十年浩劫损失的宝贵时光夺回来,也要把走读路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这是当时同学们共同的心声。早上六、七点钟,就有同学到校学习了。有的同学说:“无论你去的多早,走的多晚,总会有同学比你去的更早,走的更晚”。同学们在路上坐车时看书,骑车时念外语或背单词。由于授课的都是北大的一流教师,同学们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抓紧时间请教老师。晚上大多数同学都自觉在校复习,每晚到九点多钟,值班老师要到教室催促多次,他们才勉强离校。有的同学后来在回忆母校时写到:“当时尽管学习条件艰苦,但那种欢愉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每天早五点就起床,复习功课后匆匆赶路上学。上课时专心致志,下课后不断向老师请教。寒暑假更是不敢放松,时间充分利用到了极限,连上厕所都捧一本外语书看。上下学回家的路上,我的大脑也在不断地运转。尤其使我感到庆幸和终身不忘、刻骨铭心的是我遇到了好多关心我、诲人不倦、知识渊博的北大老师。老师的品质、学识、教诲,成为我不断进取的动力,我至今也在深深感念那些传授我知识、教我怎么做人的北大老师。”这位同学的自述代表了当时同学们学习的状况和心情感受。
学校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三好”生评选活动,定期给学生组织各种形势报告和讲座,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学习、生活中,分校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合格人才,许多同学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光阴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原来的分校几经调整,现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北京联合大学。在我们欢庆已取得的巨大成绩时,我殷切企盼联大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创业传统永放光芒,同学们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永放光芒!祝愿我校为北京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注:本文作者 1978至1983年在北大一分校工作,后调清华分校即联大自动化工程学院任党委副书记,1990年离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