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联大新闻详情

京港地铁17号线壁画背后,有一群“无声天使”……

更新时间:2024.01.29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点击数:

从京港地铁17号线太阳宫站换乘10号线,走过长长的换乘通道,不着急赶路的乘客会发现,换乘厅两侧墙壁上最新装扮了20余幅绘画作品。最近,“爱同行”公益画展在地铁站厅展出,作者是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艺术设计系、北京市健翔学校的听障学生。他们用画笔代替话语,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成长故事。

耗时2个月刻出一幅画

绝版套色刻画木兰巾帼豪情

金黄色的长城和麦穗背景下,巾帼英雄花木兰身披盔甲,双手环抱两只兔子,眼神坚毅,目视前方。

进入换乘厅,映入眼帘的第一幅画就是《木兰》,作者是北京市健翔学校听障学生张亚茹。她说,这幅画描绘的是花木兰,也是她自己的内心写照。

记者来到健翔学校采访时,张亚茹刚刚上完语文课,在教学处主任薛晓侠的陪伴下走进办公室。见到记者,她认真地发音向记者打招呼,最后一个字听着像“好”。“她在向您问好,说的是‘老师好’。”薛晓侠解释,张亚茹从出生起就失去了听力,如今生活学习中能发出声音,但口齿不清楚,“老师和孩子相处久了,能听懂他们的意思。”接着,她又向着张亚茹一边打着手语,一边说:“别紧张,讲讲你画画的故事。”

随后的采访,就是在薛晓侠的“传递”下进行的。

画里的花木兰,是张亚茹心目中的英雄。创作灵感来源于语文课上学习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名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花木兰15岁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感动了我,我要向她学习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我想把她画下来。”张亚茹指着《木兰》上的两只兔子,笑着用手语表达:“这是花木兰胜战归来、抱着家兔的场景。”

创作这幅画,张亚茹花了整整2个月的课余时间。“一到课间,就能看到她扎在画室里,一边画一边刻。版画比较费时间,但从没看她失去过耐心。”薛晓侠解释,这是一种全称为“绝版套色版画”的创作形式,需要先设计构思,再在平整的板子上刻图案,根据设计刻一部分后印第一个颜色,刻掉第二部分再在同一张版画纸上印第二个颜色。以此类推。最终木板上只保留有印制最后一遍色彩时候的图案和线条,“我们所看到的《木兰》版画,就是经过6次印版之后呈现的效果。”

之所以叫“绝版”,是因为刻印版画是一种自然毁版的过程,每一步必须按照设计不能刻多也不能刻少,这对创作者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对此,张亚茹就表示:“挺难。”她举例,花木兰面部的明暗变化,就是由雕刻线条的粗细所决定的,“一开始用刻刀还不熟悉,线刻得太粗,但是我坚持练,后来就越刻越细,线条也能控制得粗细自如。”

接着,她又露出腼腆的笑:“虽然很难,但是值得,因为我的画能在地铁里展出,被更多人看到,很荣幸。”

听障师生携手共绘一幅画

“一个手势眼神学生就能秒懂”

北京健翔学校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残障学生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包含美术设计、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教师王昆是本次画展作品的指导老师,他也是一名听力障碍者。“我们的课堂很安静,通过手语和表情交流,畅通无阻。”他说,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有时候学生们就能秒懂。

例如,绘画中,“立体空间”这个抽象名词,对于听障学生就不好理解。“我会在一个棋盘上放一个苹果,让孩子们从俯视、直视、侧视等多个角度观察它,还会让他们从四周摸一摸苹果,在棋盘格子的辅助下,苹果从扁平的样子变立体,孩子们也慢慢了解了抽象的概念。”

在薛晓侠看来,手语有种不同的魔力。“我看过王昆老师指导学生画画,手语并不多,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一个手势,孩子们就明白了,接着就按老师的要求修改画面。”

在老师的悉心帮助下,这些听障学生也慢慢地找到了方向。“孩子们在刚入学时,性格会有些闭塞,习惯在自己独立的小圈子里,不愿走出来。慢慢地,他们在创作中激发了兴趣,建立了信心,开始愿意和旁人交流,展示自己。”薛晓侠说,目前,学校大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进入大学深造,有些甚至攻读了研究生,在美术设计这条路上大有可为。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残健融合、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院。该院一部分在读学生为健全生,学习特殊教育师范等专业;另一部分学生为残疾人,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培养听障大学生的重要艺术类专业。由于他们的语言和听力障碍,较难参与到涉及文字和交流相关工作中,而美术设计相关活动需要工作者静下心、不受外界干扰地完成作品,听障人士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多数面向听障学生招生的学校都会设有美术类课程,而在社会工作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听障人士正在美术设计相关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在本次画展中,有16幅作品就出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听障大学生们通过《爱的手语》《我爱特教》《乡愁》等手绘作品,讲述成长和蜕变的故事。

《乡愁》的画面中,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漂浮着小舟,在月光的照射下,一枚邮票露出家乡的房屋和山水。“这幅画的作者是听障学生车大爽,孩子从老家来到北京求学,想通过绘画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学主任陈昱是车大爽的指导老师,她说,自己和学生反复磨合修改了近10版,才最终绘制出这幅画作。

画面前景的树丛和叶子,就是修改的难点之一。“这几片树叶原先是没有的,加上它们用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陈昱说,起初自己为了和听障学生解释“层次感”这一抽象概念,费了不少心思。“用手语打‘层次感’,是‘一层一层’的意思,但学生并不理解。”于是,她请教了听障朋友,又在网络上查找体现画面层次感的创作案例,亲自下笔为学生的画作添加树叶等细节,这才让学生懂得画面层次感的内涵。

“聋人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沟通方式的不同,需要更耐心地教学,多次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对专业学习知识加深印象。”陈昱说,她还会在课堂中通过手语、口语、文字翻译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授课,帮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掌握理解知识。

新闻拓展:

为残障人士构建友好出行环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需要包括地铁运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17号线太阳宫站亮相的“爱同行”公益画展是京港地铁联合北京手语研究会、北京市聋人协会共同举办的,邀请听障学生参与绘画创作,让地铁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构建起听障人士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

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表示,对残疾群体的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的高低。京港地铁一直关注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注重打造具有功能化、人性化、精细化的适老适残无障碍出行环境,为他们提供安全、优质的出行体验。“可以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乘客关注到了站厅墙壁上的画作,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让大家给予残障人士更多的理解、关心与关注,共建和谐、友爱、共融的社会环境。”

在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地铁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在日趋完善。近年来,京港地铁持续推出系列切实可行、贴心、有效的服务举措,建设全龄友好出行环境,帮助残障群体走出家门,更好地融入社会。

例如,京港地铁对车站进行了盲道改造,在车站上下楼梯及站外直梯的栏杆扶手上标设提示盲文,对部分车站出入口的标志和标识进行了全新升级,放大出入口字母编号信息,通过更大、更鲜明的标志标识,方便老年人及低视力者等人士出行。地铁车站内设有轮椅坡道、直梯、盲道、宽通道闸机、无障碍卫生间及求助按钮(电话)等无障碍设备设施,并配置轮椅升降平台、爬楼车等,实现站内、外无障碍通行。在距离列车轮椅区域最近的站台门处,还增设了颜色鲜明的“轮椅候车”标识,方便轮椅乘客快速查找乘车位置,便捷出行。

此外,京港地铁还邀请视障、肢障、听障乘客代表作为特约体验官,通过定期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收集建议,提升车站服务。

北京手语研究会会长刘再军表示,对于听障群体来讲,手语的社会化服务则至关重要。然而,手语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成为无障碍建设的难点。京港地铁不仅培训车站人员的手语能力,还推出多种服务场景的手语教学手册,让听障乘客在出行中更安心、更顺利。“研究会愿意全力支持京港地铁的无障碍服务,共同推动首善之都成为无障之都,为提高残障人士幸福生活指数贡献力量。”

来源:https://news.bjd.com.cn/2024/01/26/10687767.shtml

文:何蕊
一句话新闻